huohutiyu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来源:huohutiyu    发布时间:2025-10-20 11:02:18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装备,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根据国家标准GB/T12643-2013,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自动定位控制、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多自由度操作机,可搬运材料、零件或操持工具以完成各种作业。按机械结构划分,常见的工业机器人包括多关节机器人、SCARA(平面关节型)机器人、DELTA(并联型)机器人以及协作型机器人等。不一样的机器人在应用场景和功能特性上各有侧重,多关节机器人因其高灵活性和广泛的工作空间,在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复杂工艺场景中应用广泛;SCARA机器人则凭借其高速、高精度的平面运动特性,在3C电子等行业的装配、分拣环节表现出色;DELTA机器人以其快速、精准的物料抓取能力,在食品、医药等轻工业的包装领域优势显著;协作型机器人可与人类安全协同工作,适用于需要人机紧密配合的场景,如电子组装、物流仓储等。

  从功能角度分类,工业机器人可分为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搬运机器人主要负责物料的搬运和转移,在物流仓储、汽车零部件配送等场景中大量应用,可提升物料运输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焊接机器人在汽车、船舶、机械制造等行业大范围的应用,可实现高精度、高质量的焊接作业,提高焊接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喷涂机器人能够精确控制喷涂轨迹和涂料用量,在汽车、家具等行业的表面涂装环节,不仅能提升涂装效果,还能减少涂料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装配机器人则在电子、家电等产品的装配过程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提高装配精度和一致性,保证产品质量。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涵盖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中游整机制造以及下游系统集成与应用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产业链上游最重要的包含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减速器作为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基本功能是降低伺服电机的转速并增大转矩,其精度、稳定性和寿命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如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在精密减速器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伺服系统负责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机器人的关节运动,对机器人的速度控制、位置精度起着关键作用,安川电机、松下等企业在伺服系统技术方面处于领先。控制器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姿态和动作顺序,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各种复杂任务,发那科、库卡等在控制器技术上具有深厚积累。此外,上游还涉及传感器、机器人专用芯片等零部件的供应,这些零部件为机器人提供感知环境、反馈状态等功能,对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

  中游是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环节,企业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将各类核心零部件进行系统集成,生产出不一样、负载能力和功能特性的工业机器人本体。这一环节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机械设计、电气控制和系统集成能力,以确保机器人整机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国际上,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库卡(简称“四大家族”)在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领域长期占据领头羊,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和卓越的品牌影响力,在全球市场占据较高份额。国内的埃斯顿、埃夫特、新松机器人等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在部分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下游主要是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及应用领域。系统集成商根据计算机显示终端的具体生产的基本工艺和需求,将工业机器人本体与周边设备、工装夹具、控制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构建完整的自动化生产解决方案,以满足多种行业的个性化生产需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汽车制造、3C电子、物流仓储、金属加工、餐饮、医药等众多行业。在汽车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已大范围的应用于车身焊接、零部件装配、喷涂等生产环节,大幅度提高了汽车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3C电子行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对自动化生产的精度和灵活性要求极高,工业机器人在电子元器件的贴片、检测、组装等环节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物流仓储行业中,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等的应用,实现了货物的快速搬运、存储和分拣,提升了物流作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近年来,国家对工业机器人产业格外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24年发布的《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及《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研发技术能力、产品质量与性能、售后服务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有助于引导工业机器人企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行业整体发展质量,推动产业规范化、健康化发展。《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建议》将工业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强调加强前沿研发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工业机器人和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则聚焦于拓展工业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应用场景,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目标和任务,通过开展“机器人+”应用试点示范,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标杆企业,推动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物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扩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

  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力度。一些地区通过设立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对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改造、产业化项目等给予资金支持;对入驻产业园区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可以提供土地、厂房租赁等优惠政策,降低公司运营成本;部分地区还针对购买和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给予补贴,以提升公司应用工业机器人的积极性,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步伐。例如,广东省出台政策对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关键研发技术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按设备购置额的特殊的比例给予补贴;江苏省通过建设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等,集聚产业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并对合乎条件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人才政策支持。这些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协同发力,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动力。

  随着中国经济由快速地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紧迫任务。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促使制造业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相关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关键装备,其应用能够有效应对制造业面临的诸多挑战,成为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持续上升,部分沿海地区制造业工人平均薪资年增长率达到8%-10%,这使得企业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需求愈发迫切。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家具制造等,企业通过应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大幅度降低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产业体系调整和优化也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正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光伏、生物医药等。这些新兴起的产业对生产的全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要求极高,工业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随着近年来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汽车生产企业对工业机器人在电池组装、车身焊接、整车装配等环节的应用需求大幅度的增加。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81.3万辆,同比增长35.8%,大量工业机器人被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保障了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快速提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半导体行业,芯片制作的完整过程中的光刻、蚀刻、封装等环节对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要求极高,工业机器人凭借其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特点,成为半导体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装备,随着我们国家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对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此外,全球产业链重构和贸易格局变化也促使我国制造业加快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通过加大对工业机器人研发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在核心技术、产品性能和质量等方面实现突破,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摆脱对国外高端装备的依赖,提升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