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hutiyu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2月3月新闻周刊热点人物回顾!比感动中国人物更新颖

来源:huohutiyu    发布时间:2025-05-09 21:02:27

  70岁的贵州苗族爷爷用扁担扛撵起五岁孙女走向T台,来自黔东南州的45名少年成为主角。几天前,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的这一幕打动了很多人。T台上闪耀的背后,是来自于苗族设计师杨春林的梦想。生于苗寨的他,毕业后在西安创业,去过很多国家,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才更懂得民族文化的珍贵。返乡创业后,他搞起来了非遗民族服饰秀。自2024年7月起,每个周末都会在凯里市的风情园长廊内上演,被称为贵州村T。一年间,村T不仅从山村走向了世界,更是为当地带来3000个就业岗位以及村民年均1.2万元的实实惠增收。未来,杨春林更希望把传家宝级别的民族盛装转化为可日常穿着的时尚单品。

  当70岁的苗族爷爷扛起扁担,牵着五岁孙女走向国际时装周的T台,苗族刺绣的纹样在聚光灯下流转千年文明。设计师杨春林用一场非遗服饰秀,让乡土与时尚在黔东南的山谷间迸发惊艳火花。他曾远渡重洋见证世界之大,却在归来后选择深耕苗寨——将传家盛装裁剪为日常霓裳,让留守妇女变身非遗绣娘,更让“村T”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从不矛盾,正如杨春林所言:“我们不是在复刻历史,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当草根模特踏着银饰叮当走过长廊,每一步都踏碎了“土味”与“高级”的虚假对立,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自信光芒。

  “拍打肩膀,检查呼吸,取出AED设备操作。本周二,武汉街头,外卖员张保剑偶遇车祸现场进行急救,为伤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其救人视频走红后,大家既为伤者揪心,更惊讶于外卖员会贴身携带AED。张保剑去年因救助伤者而被当地政府表彰,问其需求时,张保剑主动申请配备AED。为了方便贴身携带5斤重的AED,他对车子进行改装。如今的他不止送外卖,还送急救。此外,他还自费考取红十字会急救师资资格证和aha国际救援证。已是驿站队长的他,更将驿站队员培训成急救骑兵。

  当AED急救设备与外卖餐盒共置于电动车后备箱,张宝剑用行动重新定义了“使命必达”。这位武汉外卖员改装车辆携带5斤重的“救命神器”,在街头化身“急救骑兵”,用专业救援技能与死神竞速。从自费考取国际救援证书到培训驿站队员,他将送餐路线编织成城市急救网络,让“人人会救急”从理想照进现实。正如他车尾飘扬的红十字标识,这份善意早已突破职业界限——外卖箱里传递的不只是热气腾腾的食物,更是危急时刻托举生命的温度。当社会还在讨论“扶不扶”,张宝剑用行动作答: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

  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一篇作文,竟撩拨起了许多成年人怀念家乡的思绪。本周在网络上引发千万人传阅。虽然她出生在杭州,但是亲人都在内蒙古,儿时起就经常与姥爷坐25个小时绿皮火车往返两地。然而,姥爷的离世也让她渐渐尝到了成长的苦恼。时光在变,记忆在模糊,然而亲人的感情却越加清晰。顺着她的文字,然人们触动了心底柔软的乡愁,发出想家的感慨。老师说,生活中的张潇冉并不像视频里那样娇羞和沉静,而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对于走红的作文,张潇冉说没有特别构思,只是触景生情记录下来,顺便交个寒假作业。

  绿皮火车的汽笛声里,藏着初三女生张潇冉跨越时空的乡愁密码。从杭州到内蒙的25小时慢火车上,她与姥爷看尽山河渐变的轮廓,却在成长中目送记忆随铁轨锈蚀。一篇无心插柳的寒假作业,用“姥爷口袋里的水果糖”“车窗结霜时画的兔子”等细碎意象,戳中千万人心中最柔软的归乡情结。当快餐式写作充斥网络,这篇毫无雕琢的文字恰似一列逆向行驶的列车,载着都市人穿越回旧时光。张潇冉或许不曾想到,她随手记录的童年碎片,竟成了数字时代的精神站台——在这里,每个游子都能领取一张通往记忆原乡的车票。

  胡浩,1984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同年进入航天系统。2004年,受命组建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现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至今耕耘探月工程二十余载。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等职务。主持完成了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和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心系苍穹的老一辈科学家,到一批能挑大梁、担重任的年轻骨干专家,一代代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梦想在此刻交汇——有青春的憧憬,“我们这代人见证科幻照进现实,有天然的民族自豪感。”90后青年一代说,要传承好航天梦的接力棒;有攻坚的激情,“越是难走的路,越想走一走。”工程队伍中的中坚骨干说;有一生的坚守。“航天精神,就是我们的指南针。”胡浩认为,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要求我们用一生去践行。”

  深夜,重庆长寿区葛兰镇中心街一家副食店突发火情。烈火肆虐,浓烟滚滚,副食店二楼防盗窗内传出呼救声。危急时刻,一名中年男子逆火而上,徒手攀爬至距地面5米高的窗户边,用锤子砸开防盗窗,将女孩拉出窗户、送到楼下。救人者名叫黄亚林,他为被困小女孩砸开“逃生门”的短视频,随即在社交平台刷屏。

  逆火而上、徒手攀爬、破窗救人……黄亚林的事迹,是对“英雄无畏”四字的生动诠释。烈火熊熊、危险万分,但他毫不犹豫,心中唯有救人之念。他忘却自身安危,顶着热浪攀爬,与死神赛跑,将小女孩从火海中救出。这是怎样的勇气和担当!在那一刻,黄亚林用行动诠释了舍己为人的真谛,闪耀着动人的人性光辉。

  烈火映照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个普通人内心最朴素的善意。黄亚林的义举背后,藏着一段往事:多年前,一场大火吞噬了他的家,政府的支持、邻里的援手让他得以重建生活。这份温暖的经历,使得他选择将善意传递下去。困境中感受到的善意是一颗种子,往往会在他人危急时破土生发。

  正如网友所说:“哪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是凡人披上了责任与良善的铠甲。”在我们的生活中,黄亚林这样的平凡英雄并不少见。四川成都郫都区安靖街道方桥村,一辆小汽车冲入府河,驾驶员陷入昏迷,市民焦大银用石头砸开车辆后挡风玻璃,与他人合力将驾驶员从车里救出。陕西石泉县城关镇向阳社区,居民杨亮看见对面居民楼窗户冒出浓烟,听到有人呼救,迅速找来绳子和梯子,翻窗入屋,成功救出被困母子。危险时刻站出来的英雄,可能是司机、维修工、快递员……他们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奋斗经历,却有共同的精神特质:对生命的敬重、对善意的坚守。

  袁东珏是四川古籍修复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袁东珏与古籍修复结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古籍修复工作停滞多年,有待重新起步。1983年,在四川省图书馆从事图书修补工作的袁东珏被推荐参加了古籍修复培训班。“回来后我就想,我一定要干这个。”一年的系统学习,让袁东珏彻底爱上古籍修复。1984年,培训结束后,她开始筹备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当时,袁东珏不仅带回来很多东西,诸如染纸的植物原料、修复用纸等,还天南海北地去淘各种工具、材料。那台压平机,就是她托人从南京买来的。还有古籍修复中心至今仍在使用的几张修复桌,也是她当时从上海图书馆抄来图纸,找人现做的。

  在袁东珏的努力下,古籍修复室基本成型,有了成体系、成套的工具材料,也有了标准化、规范化的修复工作流程。接下来整整18年,在这间修复室里,她只身一人扛起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据统计,她修复的各类珍贵古籍及书画、图档资料多达355种、4088册,总量超55000叶,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25种、190册、7350叶。袁东珏很注重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截至目前,她已正式收徒38人,并通过各类授课形式教授学生达千余人次,她身边的徒弟已经是四川省古籍修复的中坚力量。

  3.文化守护的代际接力观点句:修复室里师徒相授的剪影,是文明最温柔的延续。

  “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收藏大家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记述的古籍修复师。袁东珏的“补天之手”,小巧、白皙,握着很温暖,却颇为粗糙,细看,手掌和手指上都是纵横交错的裂纹。“干我们这行久了都这样。修复经常要碰水,还不能经常擦护手霜,护手霜含有化学成分,会对古籍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位已经干了40年古籍修复工作的老太太搓了搓手,笑着说。40年,是她用行动来表示:这是她热爱的事业,她愿为之双手粗糙,更愿为之枯坐“冷板凳”。无论是最初一人、一室坚守18年,还是后来放弃退休生活接受返聘,袁东珏始终以匠心守望初心,以妙手缀补时光碎片,让一部部受损古籍获得新生。

  从物业工作人员转岗成为一名律师,乍看有些“跳脱”的身份转变背后,藏着一段长达10年的追梦旅程。2015年毕业后,刘政来到北京大学,从保安干到物业,“六战法考”终于通过。怀揣一颗深造之心,他脚踏实地向着自己的法律梦想迈进。今年初,他已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的励志故事生动诠释了何为“有志者事竟成”,收获众多网友点赞。

  一个人的生命该如何度过?当奋斗成为底色,当努力成为习惯,岁月便会给人最好的答案。一鼓作气的成功,令人羡慕。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坚韧,弥足珍贵。连续6年备战法考,多次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他咬咬牙从头再来;攻读在职研究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吃力没拿到学位,他苦练英语并再次报考……人生的课堂里,失败是必修课,挫折是必考题,但面对暂时的失利,刘政没有“躺平”,也不“脆皮”,而是沉下心来再次打开书本、开启新的征程,一次次重新“推石上山”。“心若在,梦就在”,沉潜的定力、奋斗的恒心,在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像金子一样宝贵。

  5岁半时因触电失去前臂和双手,意味着从生活自理到求学就业,彭军都要面对比常人更多的困难。逆境之中,他选择迎难而上。考进职业院校学习软件技术,毕业后回到家乡重庆巫山创业,聘用残障人士,为脆李等家乡农特产品拓展销路,主导的项目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职教赛道金奖……虽然少了双手,他却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贡献了一份力量。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20多年来,激励彭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正是这份坚定与执着。朴实无华的话语、踏实有力的行动,焕发出动人心魄的能量,生动诠释了“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吃饭穿衣、提笔写字、操作电脑,没了双手哪一样都不轻松。拿写字来说,彭军用双臂夹住笔写字,练到骨头内凹、老茧一层层地掉,但他从不曾放弃。如今,字写漂亮了,他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山东东营,有一位“时光修复师”。颜波涛经营着一家数码工作室,从事电子科技类产品维修。本职工作之外,他还义务帮助市民修复转存老式录像带。这些年,他成功修复和转录2万多盘录像带,累计时长超过3.5万小时。小小的录像带,承载沉甸甸的情感。与儿时的自己重逢,与过世的亲人重聚,坐上“时光机”,人们收获温情与感动。

  帮市民修复转存录像带,颜波涛分文不取。无私的善意源自将心比心。几年前,他的父亲因病住院,为帮助父亲树立康复信心,他将记录着父亲青春岁月的录像带修复转录,与父亲分享。看到父亲振奋的神情,颜波涛决定将这份感动传递下去。回忆是一方良药,如同冬日暖阳,赋予人们向上的力量。

  渐渐地,除了承接他人委托,颜波涛也尝试在二手市场主动收集有关东营城市印象的影像资料。夹杂着“雪花”的画面,不仅定格了时间,也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城市风貌、校园生活、聚会庆典……他将搜集来的影像整理发布在社会化媒体,许多成长于同一方水土的陌生人得以相识。记忆,足以成为联系邻里街坊的人情纽带。颜波涛将大家组织起来,分门别类建立互助群组。有人找到了合适的兼职,有人淘到了心仪的书籍,有人联系上多年未见的旧友……一张爱心之网徐徐织就,人们找到了个人与城市、与时间的有机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