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正在悄然崛起成为粤北产业的新地标。走进位于韶关高新区的明德电器高端智能化配电设备产业基地,您会看到机器人的精准舞动,铜排生产线如同流水般畅通,工人们正紧张地调试最新的储能设备。这座占地2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4亿元的基地,作为广州白云电器在粤北布局的关键一环,不仅是韶关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培育新型产业的重要示范,更是地方经济高水平发展的生动实践。
时光回溯到2017年,明德电器技术有限公司在韶关签约时,这里还只是方兴未艾的荒地。站在崭新的办公楼前,白云电器党委副书记及韶关明德电器公司总经理李东瑞感慨万千。明德技术的成立正是源于韶关丰富的水电资源和低廉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这与白云电器极具前瞻性的“成本领先、产业转移”战略不谋而合。彼时,韶关正在由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向现代的产业集群转型,而白云电器也亟需在粤港澳大湾区外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段双向合作很快就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19年首期工程如期破土动工,2022年,智能配电三箱和数据中心配电产品等核心产线年落地新型储能系统产线。目前,这座现代化的产业基地内已经建设起三栋框架厂房和两栋轻钢车间,办公楼与员工宿舍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150多名本地技术工人正活跃在这个新兴的生产线亿元,明德技术在短短三年内实现了三级跃升,成为韶关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标杆企业。其高品质的产品不仅服务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甚至参与到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中,迅速成为配电与控制设备的核心供应商。
明德技术的迅猛发展,背后是韶关市不遗余力地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优质企业的坚定决心。谈到韶关的营商环境,李东瑞讲述了一个“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故事。
智能制造的布局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023年,企业迫切地需要配套电镀产线,但由于韶关环保政策对电镀工艺施加了严格的限制。面对难题,市领导带队成立专门小组,联合环保部门、环评机构多次赴省厅做沟通。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新性地论证了“差异化工艺路线”,并协调高新区协助建设专用污水管网。这一“不能说不行、要说怎么办”的务实行动,为企业开辟了新的生产线,展现了地方政府的友好与支持。
不仅如此,韶关市还积极帮企业应对发展中的各类困难:人社部门与技师学院联动,解决“招工难”;工信部门协助办理省级产业转移补贴,降低资金负担;市投促局建立“问题清单制”,确保企业问题在48小时内得到回应。
李东瑞坦言,这种务实作风让企业非常有信心去发展、去投资,而政府的态度也彻底改变:“市委书记提出‘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市长鼓励企业‘大胆提困难’。”
“我们的成长与韶关的产业升级如出一辙。”李东瑞指出,新增的储能集装箱产线不仅为韶关大数据集群服务,同时也瞄准全国的分布式光伏市场。他补充道,配套电镀产线的落地使铜排的表面处理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物流成本降低了40%,预计单项增效超500万元。
然而,背后的环保考量同样至关重要:污水处理标准高于大湾区,设备能效等级在行业中领先,智能配电产品更是在传统型号基础上节能提升15%。
在明德技术的车间,员工正在专注地调试、组装设备,展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李东瑞透露,公司将继续保持正向发展,以高端绿色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的身份逐步释放别的核心产线的产能。依据公司规划,未来几年的年产值计划以30%的速度增长,直指10亿元的伟大目标。
与此同时,明德技术还将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认定,不断的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在傍晚时分,基地的食堂飘荡着客家菜的香味。来自韶关技师学院的年轻人围坐一桌,讨论着新型储能设备的技术参数……明德技术正在成为粤北人才流动的新枢纽,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崛起为韶关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李东瑞深知这里的吸引力远不止于此:“在激烈竞争中,湘粤赣红三角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韶关逐渐蜕变为湾区产业外溢的‘黄金承接带’。”
眺望远方,夕阳映照下的厂房,交汇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中心与明德技术的储能产线,勾勒出了韶关现代产业体系的壮丽图景。李东瑞坚定地说:“当这座城市将企业的困扰视为改革的重点,将营商环境建设成为发展硬实力时,其未来必将充满无限可能。”
在韶关,从广州总部到韶关基地,仅200公里的距离却折射出湾区产业布局的深刻变革。明德技术的车间里,不仅见证了传统制造业的国试发新芽,也体现了新兴起的产业的腾空而起。在这场企业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中,韶关的振兴篇章正在书写中,展示出粤北经济转型的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