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空军在乌克兰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尤其是苏-34战斗轰炸机几乎成了“靶子”。战争打了三年多,原本俄罗斯一共有124架苏-34,到2025年7月时,确认被击毁的已超越41架,每架价值上亿美元,损失惊人。虽然期间又生产了34架,但依然填不平损失的空缺。开战初期,俄军气势汹汹,每天出动上百架次轰炸,用滑翔炸弹狂投乌克兰阵地。然而现在,随着乌克兰引进“爱国者”防空系统,俄军飞机一出头就容易被击落。仅2025年上半年,乌军就报告击落了十多架苏-34。
问题出在俄空军的战术上。苏-34主要用来投放500公斤级滑翔炸弹,爆炸威力大、造价又低,每天能投出150枚以上,让乌军防不胜防。2024年2月阿夫杰耶夫卡战役时,俄军单日空袭就达109次,投下6000多枚炸弹,确实造成了不少破坏。然而代价同样惨重,短短半个月内就损失十多架苏-34。卫星图清晰拍到坠毁现场,残骸散落雪地。面对“爱国者”这种探测距离超100公里、拦截率达90%的导弹,俄机无论是低空突防还是高空投弹,都难逃被击落的命运。2025年6月29日,别尔江斯克空军基地再度被炸,7架军机报废,连防空系统也被摧毁,损失高达2.5亿美元,俄军高层怒不可遏,直接把负责人调往前线问责。
造成这一局面的最终的原因之一,是俄罗斯没能保留下足够的老飞机。苏联1991年解体后经济崩溃,大批单发战机如米格-23、米格-27、苏-17M被废弃。当年库存数千架,这些飞机航程适中、维护便宜,稍加改装就能挂滑翔炸弹执行任务,损失也不心疼。但由于资金紧张,俄军优先保留了双发重型的苏-27系列,老飞机被拖去熔炼,机翼甚至当废铁卖。如今才发现后悔已晚。乌克兰冲突中,俄军被迫从仓库里翻出老旧的米格-29修复使用,仅约60架,最多挂两枚炸弹,作战半径800公里,远远不足。2023年10月17日,乌军ATACMS导弹袭击别尔江斯克机场,炸毁20多架直升机,损失近3亿美元。卢甘斯克机场也被炸得坑坑洼洼,修复缓慢。
相比之下,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稳健。歼-20、歼-16已成为主力,老旧的歼-7、歼-8逐步退役。但俄罗斯的教训也提醒我们,不能盲目拆解旧机。歼-7是仿米格-21的机型,从上世纪60年代生产至今,累计超过5000架,目前仍保留约240架,用于训练和巡逻。原因很简单——便宜又实用。每小时飞行成本仅6万元,更加灵活,适合日常任务。歼-8是双发截击机,服役于80年代,歼-8F型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航程2000公里,能挂4吨武器。不过随着机龄增长,2011年后大批退役,如今大多数都用在训练或封存备用。若当年俄罗斯能像中国一样保存米格-23这类轻型战机,低空突防投弹会更灵活。中国对歼-7的封存很看重,定期保养、除锈防潮,随时可应急启用。
苏联老飞机的报废过程令人唏嘘。1992年起,米格-23、米格-27、苏-17M陆续被拆,氧焊切割的火花四溅,零件被卖作外汇,到1998年彻底清空。而今俄军只能靠昂贵的苏-34执行普通轰炸任务,这种战略级飞机原本用于携带Kh-101巡航导弹或“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如今被迫干低端活,实在浪费。有经验的人指出,若当年保留更多轻型单发机,造价低、速度快、灵活易操作,损失率至少能下降三成。米格-31虽然能高速投弹,但耗油大,风险高;苏-24虽有百余架库存,却维护困难,未被充分利用。
反观中国,思路更灵活。虽然歼-6早退役,但约4000多架被封存改造为无人机,具备高载弹量、北斗导航和1300公里航程。2025年9月的长春航展上,歼-6UCAV正式亮相,去掉座舱、加装遥控系统,可超音速飞行、精准打击,计划改装5200多架。歼-7因机动性强,也能转化为靶机或无人集群使用,性价比极高。歼-8则凭借航程远、挂载强的优势,复飞改装PL-12导弹后可承担应急防空任务。据印媒报道,中国在五个机场部署了歼-6、歼-7、歼-8改无人机,构成超音速中低空突防和高空高速打击力量。实际上,中国早在2010年就开始改造歼-6无人机,用于模拟敌机、训练防空,后来逐步发展成作战用途。
这种策略很实用。在高烈度战争中,驾驶员宝贵且训练周期长,无人化老机恰好能填补风险岗位。俄罗斯缺乏廉价平台,只能勉强使用升级版米格-29SMT,但性能不稳,2024年又损失了几架。中国的歼-7造价仅2900万元,歼-8为5400万元,改装为无人机成本更低,能执行高风险任务而无人员受伤或死亡。乌克兰用米格-29投JDAM-ER炸弹,精度可达米级,中国歼-7也能实现类似效果。俄罗斯当年拆机换钱,如今仓库空空;而中国则细致封存、定期巡检,确保随时可战。未来低烈度冲突中,歼-7能负责边境巡逻,歼-8在高空执行海上监视任务。
中国在维护上同样严格。缅甸的歼-7因油路老化坠机后,中国更加重视封存保养,恒温20度的库房里,技师定期清理蒙皮、喷防腐油。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则把老飞机卖掉,美国甚至从乌克兰采购零件改装。中国不同,坚决自留,保持战备。随着乌克兰F-16上场、爱国者防空系统拦截率提升到95%,俄军的空中优势进一步被削弱。中国深知库存管理影响战争持久力。2025年9月报道,歼-6UCAV以马赫1.3速度飞行,投放250公斤炸弹,表现优异。歼-7、歼-8也在升级改装后执行复杂任务。俄罗斯米格-23若仍在役,低空投弹距离40公里,隐蔽性强;中国歼-7通过封存养护,也能随时复飞。
这说明老飞机不是废物,而是宝贵的储备资源。俄罗斯因经济困顿选择拆机,如今面临机源不足的窘境;中国则稳扎稳打,维修体系完备,能随时组建歼-7集群分散攻击,歼-8凭长航程挂载导弹形成纵深打击。长远来看,旧机承担低端任务,新机专注高端作战,这样的结构更有韧性。
俄罗斯空军的问题远不止飞机数量。预警机A-50仅剩4架,2024年2月又有两架坠毁;Tu-95、Tu-22M轰炸机累计损失18架。反观中国,歼-20在2025年10月测试新型矢量发动机,机动性能明显提升;歼-16挂载新式导弹,战力强劲。但俄罗斯的高消耗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乌克兰无人机频繁袭击俄后方,储油设施被炸得火光冲天。中国继续推进旧机改造计划,2025年新增歼-6UCAV二十架,性能提升明显。歼-8FR侦察机也在延寿服役,配备伸缩吊舱用于地形侦察。
从战略角度看,老装备是战争的缓冲力量。2025年初,俄仓库几乎被清空,而中国的老机依然能随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俄军的失败说明,库存就是战力。中国的保养制度让飞机保存完好,仓库整洁有序。专家觉得,良好的储备体系就是隐形盾牌。未来的冲突中,廉价机型可执行简单任务,节省主力资源。俄罗斯无人机数量虽多,但难掩飞机短缺之痛;而中国的歼-6、歼-7、歼-8改装潜力大,能组成高速蜂群,形成较为强大战术压制。
乌克兰战争打了1000天,俄罗斯陷入被动。中国从中吸取经验,坚持封存与改造并行的方针。未来若爆发高烈度冲突,旧机巡逻投弹,新机专注制空突防,形成层次分明的空中作战体系。俄罗斯的惨痛损失已成警示,中国的稳健策略则是长远之道。最终能得出结论:强大的空军,不仅靠先进的新机,更靠对旧装备的智慧利用。那些封存在中国仓库里的歼-7、歼-8,或许将在未来的天空上再次展翅翱翔。